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摘录]自学大全

2023.02.03

终身学习

序言

本书只是一本自学的工具书,讨论“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学习”“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样宏大的主题未免会显得有些不自量力。但是审视前提、寻根究源也和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疑问不仅出现在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里,还会出现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确,当我们在顺利前行时,我们的目光只会注视着前方,而不会对准自己的脚下。当我们认真投入地去做一件事,结果路上遇到了重重阻碍,或是发现自己的努力完全是徒劳无功时,我们才会开始思考(或是自言自语)“为什么结果会变成这样”“为什么我非要去做这件事”。人是第一种很爱问“为什么”的生物。正是这种天性驱使我们走上了学习的道路,并且开始思考应该如何去学习。当然,许多问题根本不会有人来回答,甚至也不会有人来倾听,最终只会自己烟消云散。很多时候,我们即使冒出了疑问,也必须继续前行,无法为它们一一驻足,否则日常生活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但接下来我要问的问题涉及人类的深层本质,也是学习的基础。既然本书的目的是为那些想要自学的人提供帮助,那么自然就无法绕过这些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需要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双系统理论(Double Process Theory)。这种理论既与知识和经验的获取以及思考等认知能力有关,也与自制力和耐性等非认知能力有关,可以让我们综合性地去理解人类的机制。

双系统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会通过两种系统(历程)产生。系统1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自动且迅速地顺应直觉做出行动;系统2则处于意识的控制下,反应速度较慢,是思考过后的行动。我们可以将系统1比作一群传统工匠。我之所以用了“一群”这个词,是因为该系统中包含很多不同的“专业部门”,也就是“模组”。系统1的一大特征就是“熟练”,这种熟练来源于人类长期以来的进化。各个模组都能够顺利完成自己擅长的工作,且几乎不会占用任何时间和认知资源。系统1所适应的环境还停留在人类尚未完成进化的阶段。当时的人类还居住在广袤的稀树草原上,生活的聚落中也不过只有一百来个人,和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相比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即使是到了现在,在很多情况下,系统1依然能够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但由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已经与以前大不相同,因此系统1有时也未免会出现错误。现如今,系统1的弱点早已广为人知,专门针对这些弱点设计出来的诈骗手段总会令人防不胜防。相反,我们可以将系统2比作慢性子,却又爱死抠道理的新学徒。这个新学徒可以弥补老工匠的缺点,会使用假设思维(“如果……的话”)来进行思考,能够解决新的课题。但它干活的速度却比较慢,工作时还会占用大量的认知资源。如果认知资源和能量(葡萄糖)被其他课题占用了的话,它就无法顺利地完成工作。接下来,让我们利用双系统理论来分析几个关于意志和认知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之所以会出现节食减肥失败的情况,就是因为系统1战胜了系统2。系统2会利用知识和假设思维做出预判㜳“如果把这些全部吃掉的话,那么体重就会增加”。但系统1却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驱使我们扑向那些高卡路里的甜品。因为,在系统1建立起来的旧石器时代,果实是人类主要的营养来源之一,而“甜”这种味道会告诉我们果实的营养价值在什么时候达到最高点。同时,由于高卡路里的食物比较稀少,所以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人类在找到这样的食物时会尽可能将其全部吃掉。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㜳现如今,人类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机制与旧石器时代时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甜美的果实和高卡路里食品曾经是珍贵的美食,而现在在发达国家却可以用很低廉的价格轻松买到。在现如今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我们还任由自己被大脑与生俱来的喜好和冲动所驱使,那么结果会变成什么样子?尽管我们用理性就能够预料到结果,但是在多数情况下,系统1的冲动依然会战胜系统2,使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肥胖的道路,这对人类来说也是一种史无前例的现象。不过,我们也大可不必因此而感到沮丧。虽然系统1的优势地位难以动摇,但只要我们理解了它的特性,就可以加以利用。由于系统1基本只会对“此时此地”的现实做出反应,因此它对环境的依赖性极强。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搞清楚系统1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就能够通过重新设计环境来对其进行诱导。我们可以操控系统2,利用知识和假设思维来重新设计环境,从而间接地对系统1进行控制。例如,心理学家汪辛克就根据系统1对环境的依赖性设计了巧妙的实验,证明了一个简单的环境变化(比如使用尺寸更小的餐具)会比各种热门的减肥方法和意志力更加有效。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与本书的主题相关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学习很难,是因为对擅长长期记忆和模式匹配的系统1来说,学习时所接触到的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见到,与生存没有直接关联,所以它们并不重要。系统1会牢牢地记住那些对生存来说至关重要的信息。例如,如果我们在吃了某种食物后感到了不适,那么我们将一辈子都忘不掉它。相反,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很快忘记在学校中学习过的内容。这也并不全是系统1的错,毕竟在旧石器时代,别说算式,就连文字都尚未出现。如果我们理解了系统1的特性和它所适应的环境,那么就可以将其加以利用。例如,在旧石器时代,拍照和录音这样的复制技术尚未出现,因此只要我们多次听到或看到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会频繁地接触到它,以后也很可能再次遇到,所以它对我们来说具有极高的记忆价值。如今我们所说的“虚幻的真相效应”(Illusory truth effect或Illusion-of-truth effect)就是由此而来,它也是系统1的一大弱点。我们在学习中经常会通过“多次重复”来加强记忆。这种甚至称不上是学习方法的方法,就是利用了系统1的这个弱点,让它误以为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是生存所需的重要信息。同时,这也是广告和宣传的惯用伎俩。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双系统理论不仅能够用于解释人类的认知能力,还可以用于解释自我控制等非认知能力。与此同时,当我们在思考“人为什么要学习?”“知识为什么会存在?”等问题时,它也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基点。

系统1建立于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因此它所适应的也是当时的环境。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环境早已变得大不相同,所以我们才必须使用适用范围更广,但是却更加迟缓,耗能量也更大的系统2。环境之所以会发生改变,就是由于人类在历史的进程中(也就是反复遭遇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彻底改变了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生物作用于周边的环境,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改变环境的行为,被称作“生态位构建”。许多生物都会有类似的行为。小到狗用尿的气味来标记领地这种短期行为,大到河狸修建堤坝来拦截河流这种可能持续好几个世代的长期行为,都是活生生的例子。人类也同样通过构建生态位改变了环境,并且建立了文明。而人类的这一行为无论是从规模、时长还是影响力来看,都要远远地超过河狸。不仅如此,人类的生态位构建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它不仅停留在改变环境这一物理层面上,还上升到了认知的层面。认知层面的生态位构建更是使人类得以大规模且长期地改变环境。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构建出的认知生态位中的一部分,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知识”[8]。这种认知层面的生态位构建与系统2有着莫大的联系。

系统2的特征,就是能够使用语言来思考。而它的两大缺点——一次只能思考一件事,且速度比较慢——也是来源于此。与此同时,系统2的优点也同样是源自语言的特性。首先,有了语言的否定形式后,人类就可以表达与当前情况不同的其他情况,使假设思维(“如果……的话”)成为可能。其次,有了语言后,人类的思维也不必再与眼前的事物一一对应,使更高级的抽象思维成为可能。再者,语言中的嵌套结构还使反省思维(“我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成为可能。不仅如此,使用语言来互通想法也使学习和知识的出现成为可能。如果我们只会观察眼前的事物,那么虚构的故事(这也是一种改变了人对世界的看法的认知生态位)将永远都不会出现。有了语言后,人们才得以创造出“我们都是神的子孙”这样的神话故事,使由血缘关系亲近者组成的小型聚落发展成为更大规模的聚落。农耕与城市就此诞生,文明的构建也成为可能。除了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用语言来向自己下达命令,控制自己。小孩子在刚开始学习做事时,会一边动手,一边自言自语,把每一个步骤都出声说出来。在此基础上,语言还是制度和法律的基石(这也是一种认知生态位)。一个庞大的社会无法单靠道德和感情来维系,而制度和法律则是控制社会的基本手段。想要让知识持续存在下去,就必须通过学习来加以传承。反过来说,只要有了学习者和传承者,那么认知生态位会比物理生态位更能耐得住时间的考验,可以永远地存续下去。虽然许多生物已然灭绝,但生命的活动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同样,虽然许多知识早已失传,但人们对知识的探求却从未停止过。有了前人的学习和研究作为基础,我们才能够进一步扩张人类的知识库。认知生态位的构建使人类拥有了巨大的力量,能够快速地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但人类通过进化得来的与生俱来的认知机能(系统1)却还没能跟得上变化的脚步。

说完这些后,我们再从个人层面上来重新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必须学习”,很明显,答案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依然生存在系统1的适用环境下,可以靠与生俱来的认知机能生存下来,那么就没有必要去学习新的知识了。人类为了解决一些单靠与生俱来的认知机能解决不了的问题,构建了“知识”这样一种认知生态位,改变了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学习知识,再将知识传承给下一代。而人类与知识的共生(共同进化)使生存环境的改变进一步加剧。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与人类进化时所处的环境,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只会变得越来越大。 虽然我们的大脑会将直觉和感情放在第一位,但是单靠与生俱来的认知机能早已无法适应现在的环境。如果没有了理性和知识,那么当今世界的社会和文明将无法延续下去。

……

知识具有改变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并不能改变一切事物。让我们再利用双系统理论来证实这一点。首先,让我们继续来谈一谈“节食减肥”这个问题。在减肥的过程中,我们之所以能够做出“如果吃掉这个应该就会长胖”这样的预判,就是运用了食物、卡路里等营养学、生理学知识,以及系统2的假设思维(“如果……的话”)。与此同时,我们还依然处于系统1的控制之下,这种远古时期形成的本能告诉我们“要尽量多吃那些高卡路里的食物”。其中,知识能够改变的只有前者。我们可以将知识看作外储存器,在连接大脑后,大脑就可以运用假设思维来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应用,这就是系统2的运作过程。系统1是认知偏误的源头,它并不会因为知识而发生改变。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系统1的控制力都要比系统2更强。道德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就曾经将人类比作是“骑在大象(欲望和情感)背上的骑象人(意志和理性)”。他在书中写道:“我的手中握着缰绳,只要拽动缰绳,我就可以指挥大象转弯、停下或是继续向前走。但前提是大象没有它自己的欲望,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么,我根本拗不过它。”

虽然我不太愿意承认这一点,但他说的的确是事实。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系统1的特性,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设计,就可以间接地控制系统1。这一点从前文中减肥和学习的例子中就能够看出来。

接下来,我还想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看看人类是如何利用系统2来解决系统1无法单独解决的问题。为了使一个社会集团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就必须要减少“搭便车者”(free rider)的产生。所谓搭便车者,就是指那些只从集团中受益,而不为集团做出任何贡献的人。一旦我们默许搭便车现象的存在,选择搭便车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导致整个社会集团无法继续维持下去。因为在没有任何惩罚措施的前提下,搭便车明显会更划算一些。系统1中的裙带关系和报复心理可以有效抑制搭便车现象的产生。由于报复心理的存在,当一个人的行为给他人带来损害时,自己也同样会面临遭受损害的风险。这样一来,人们就不会轻易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当然,只有报复心理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大家从一开始就是站在敌对的立场上,那么将无法展开合作行动。而裙带关系就会让我们与“自己人”亲近起来,建立合作关系。这样一来,人们会与自己亲近的人互帮互助,形成连锁效应,让整个社会集团得以维持下去。

但这个机制也存在着弱点。其中最容易引发严重后果的,就是由无心之失引发的连环报复行为。虽然报复心理可以抑制故意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但人们仍然可能会因误会或是不小心而损害他人的利益。特别是当社会集团的规模变大后,这样的事故也会越来越多,而集团的成员则很有可能会分成不同的派系。裙带关系和亲近程度的差异会使人们对同样的事实做出不同的解读。与加害者A比较亲近的人,会将重点放在“A不是故意的”这一事实上,认为A情有可原,不应该受到制裁。而与受害者B比较亲近的人则会提出反对意见,将重点放在“A给B带来了损害”这一事实上,认为A理应受到制裁。如果与B亲近的人私下里对A进行了制裁,那么与A亲近的人会认为这种行为不具有正当性,然后反过来对B一方进行报复。报复行为会不断招来新的报复行为,为整个社会集团带来严重的损害。

人们发现了系统1的这个弱点,因此大多数文明都会禁止私下的制裁行为,并且用法律来规定刑罚。这就是利用系统2来解决问题的一个案例:先用假设思维做出预判㜳“如果人们在私下里进行复仇的话,那么会对整个社会集团带来巨大的损害”,然后再想办法制止裙带关系和报复心理(系统1)所引发的行为。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各类制度,例如国家、市场和基本人权,这些都是为了解决那些单靠系统1中的感情和直觉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这些解决方法常常会与我们的感情和直觉相悖。也就是说,我们很难用感情和直觉去理解它们。由于这些制度是为了解决大规模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在自己的成长和生活的小型集团中一般很难碰到学习的机会。并且,由于这些制度早已经历了无数个世代,在社会中无数次试错才逐渐完善,所以它们往往非常复杂,解释起来也很麻烦。

不仅如此,为了理解这些制度的必要性,我们还需要暂时关闭主管直觉和感情的系统1,让能够使用假设思维的系统2运转起来。同时,我们还必须学习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从而了解制度的历史和功能。

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一个人长时间单方面地讲解或是倾听的机会,这也是我们需要建立学校的原因之一。为了维持这个巨大且复杂的社会继续运转下去,我们需要从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中切割出一块专门用来教育的场所。

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恒久不变的,但是随着人类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人类所生活的环境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而学校则是在适应这二者的过程中进化成了今天这样的形式。

学校包含了许多令我们深恶痛绝的要素:在听课的几十分钟内,我们必须一直保持沉默;即使我们对这些科目没有任何好感和兴趣,也必须按照课程计划来学习;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举行考试,然后还会发放成绩单。而这些之所以十分必要,就是为了让自我控制力低下、对环境依赖性极强的系统1能够稳定下来。作为一个人工环境,学校能够让我们长期且系统地学习日常生活中学习不到的知识。与此同时,学校还是一个体验的场所。它能够让我们亲身体会到,在解决那些光靠感情和直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需要抑制系统1的运转。

许多人开始自学后,都会被自身的摇摆不定玩弄于股掌之上。有些人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却又遵守不了;有些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转向新的学科;还有些人本想着只偷懒一天没关系,结果却直接中断了学习……通过这些我们就能够看出,学校是如何运用了各种手段来弥补我们在自控能力上的缺陷,使我们能够在学习时拥有稳定的状态。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支持,而对于自学者来说,这些都只能自己来准备。有了双系统理论,我们就能够从知、情、意等多个视角来全面地了解人类这种生物,这在我们思考“怎样才能变得更聪明”“如何才能坚持学习下去”的时候会派上很大的用场。

我能够变得更聪明吗

从社会层面来看,人们可以用系统2和知识来有效地弥补系统1的缺点。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再从个人层面来讨论一下。 在这个单靠系统1已经无法生存下去的世界中,人类能够运用系统2(特别是它的可拓展性)来生存。一想到这里,我就会开始思考,学习应该也不仅仅是把知识从外界转移到自己的大脑中,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通过学习别人总结出来的知识,系统2的认知能力会进一步拓展,而系统1所掌管的意志力和耐力等非认知能力也会得到提升。这才是人类最值得自豪的一大特点㜳能够构建认知生态位,再通过学习来武装自己。

关于认知能力的拓展,有一个非常简单易懂的例子,那就是笔算。如果是心算的话(光靠人类本身的认知能力的话),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连三位数的乘法都十分困难。但只要有了纸和笔,即使是位数更多的乘法也完全不在话下。这就显著地提升了人类的运算能力。

还有一些比这更复杂的例子,比如我们虽然无法感知到原子与分子的存在,但我们却可以运用各种知识来理解并预测它们的运动。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建造巨大的建筑物,设计和运营庞大的组织体系,甚至是将人类送上月球。

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绝大部分的知识都十分复杂难懂,学习起来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但它们也像笔算一样,能够使人类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拓展。

想要解释“什么是聪明”很难,但是反过来,如果要给“愚蠢”下一个定义,那我们大家其实都深有体会。如果我们做出了某种行动,而事后冷静下来思考时却感到懊悔不已,心想“我为什么会这么做”,那么这种行动应该就是愚蠢的。这样一想,系统1不仅赋予了我们敏锐的直觉和丰富多彩的感情,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愚蠢。

只要我们能够了解系统1的弱点,并用系统2来修正和弥补它,那么我们应该也就不会那么愚蠢,变得比原来更聪明一点点吧。

这和我们理想中的聪明绝顶也许还差得很远,但是至少能够让我们坚持学习下去,继续一点一点地变得更加聪明。

在本书中,我将仿照安迪·克拉克,把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学习、思考和自我控制的工具称为“脚手架”(Scaffold)。

在学习科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脚手架理论”(Scaffolding),是心理学家布鲁纳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成人会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等到儿童可以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后再将其“拆除”。

不同的是,安迪·克拉克所说的“脚手架”并不会被拆除,而是会一直帮助我们思考和行动。例如,只要掌握了笔算的方法,我们就可以使用纸和笔这样的外部装置来拓展自己的计算能力;只要掌握了计算机编程的技术,我们就可以进行更加复杂的计算和信息处理;只要掌握了各种科学理论模型,我们就能够提升对自然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在最后的这个例子中,我们甚至不需要记忆所有理论的详细内容,只要在必要的时候参考各种书籍(例如查找公式),就可以应用各种理论模型。我们并不仅是在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还有这些外部环境中的脚手架在帮助我们思考和行动。

在脚手架的帮助下,我们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自学,就好比一边修缮船只,一边在海上航行。如果再将脚手架的概念加入进来,那么我们就是在寻找和搭建脚手架的同时,利用脚手架来修理并扩充船只,自学的旅途就能够走得更远。

写这本书的资格与义务

自学其实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有的人是想要自己学习一门新知识,不愿意借助学校和补习班的力量;有的人是不隶属于任何机构的独立研究者,想要开展自己的研究;还有的人是在步入社会后,想再把学校中学过的知识拿出来复习一遍。

大家从前文中的分析应该能够看出,本书中所提到的“自学”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从我一开始给出的自学者的定义和想要帮助自学者这一目的来看,这种范围的划定也可以说是必然的。无论一个人是出于什么目的、处于什么阶段,只要他想要开始自学(成为一名自学者),那么本书就一定会向他伸出援手。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坚信,将求知行为分成不同的类别,在它们之间设置一些无用的围墙和阶梯,这样的做法所带来的害处要远大于益处。例如,与其将“学习”和“研究”看作不同的行为,不如将它们二者都看作求知行为的组成部分,这样我们的收获会更大一些[11]。

最重要的是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在历史中寻找到许多自学的前辈。虽然那些知名学者所留下的丰功伟绩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但我们的求知之路与他们一脉相承。正因如此,我们现在才会阅读他们留下的知识和思想,并将这些化为己用。

再加上,得知他们在求学路上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后,我们也会获得一些战胜困难的勇气。这些前辈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类无论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都不会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其实,我很怀疑自己有没有资格来写这样一本为自学者提供帮助的书。但我的确觉得自己的身上背负着写作这本书的义务。写完了这本书的我,现在依然艰苦奋战在自学的第一线。

这本书中的内容不仅源自我迄今为止的自学经历,更多的则是前辈自学者们做出的经验总结。我总觉得,自己有义务把从他们身上学到的许多方法传承下去。

如果我是一个更加聪明、更有毅力的人,那么我可能会写出一本完全不同的书吧。

然而那样的书,恐怕也只适合那些比现在的我更加聪明、更有毅力的人。

现在大家手上的这本《自学大全》,是专门为那些不够聪明,也不够有毅力的人准备的。

作为一个普通的自学者,我已经在这本书上竭尽了全力。

如果正在读这本书的你和我一样,是一个经常遭遇失败,但是不愿意就此放弃,想要重新开始自学的普通人,那么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比那些天才所撰写的书籍更能够派上用场。

加油,我的朋友,向着知识的大海扬帆起航吧!让我们 祝福彼此的航行能够一帆风顺!Bon voyage!

目录

无论您是刚刚打算开始自学的新人,还是已经自学了许多年的老手,我都希望本书能够为您提供一定的参考。因此,本书的编写顺序是按照上图中纵轴的时间顺序(自学的流程顺序),先从立志自学(产生自学的想法)开始,再介绍如何选择学习的内容以及如何收集必要的资料,最后再告诉大家如何去阅读、记忆和理解这些资料。书中的各个章节不必按顺序阅读。如果其中有需要参考其他章节的内容,我会标出对应的页码。

无论是已经开始自学的人,还是读过本书后才开始自学的人,只要是遇到了烦恼,都可以查阅书后的“自学烦恼索引”,找到一些有用的方法或是信息。

本书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第1篇 回到起点——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为自学做好准备

第1章 先立志 无知小子和老者的对话1 为什么我们不会放弃学习 方法1 挖掘动力的源头【学习动机图】

第2章 确定目标 无知小子和老者的对话2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书写梦想 方法2 明确学习的出发点【可能的阶梯】 方法3 自己来绘制学习的地图【学习路线图】

第3章 增强学习的动机 无知小子和老者的对话3 先学习1分钟 方法4 画一张未来的缩略图【1/100计划法】 方法5 拒绝拖延症【两分钟起跑法】

第4章 挤出学习的时间 无知小子和老者的对话4 如何做取舍 方法6 把握自己的行动,彻底消灭盲区【行动记录表】 方法7 用炼金术将时间变废为宝【净化灰色时间】 方法8 转动番茄,让自己更集中【番茄工作法】

第5章 坚持下去 无知小子和老者的对话5 半途而废的人都在想什么 方法9 让自己无法偷懒【反向计划法】 方法10 让每日必做的事成为习惯的土壤【习惯杠杆】 方法11 从“停不下来”和“坚持不下去”的行为中总结规律【行为设计表】 方法12 明确自学的进度和自己当前的位置【学习日志】

第6章 营造学习的氛围 无知小子和老者的对话6 一个让人无法偷懒的环境要比坚定的意志更重要 方法13 请他人介入比单靠意志力更有效【让他人来把关】 方法14 让见不到的人成为自己的老师【私淑】 方法15 一起读书,形成知识共同体【共读】 专栏 经济上不够宽裕的自学者可以做些什么? 第2篇 我们应该学什么 自己来决定学习的内容

第7章 找到自己想学的内容 无知小子和老者的对话7 把烦恼全部写出来 方法16 清点脑内的知识【知识地图】 方法17 用古代的雄辩术来自问自答【拉米提问法】 方法18 知识的跨领域检索【NDC横向搜索法】

第8章 找到资料 无知小子和老者的对话8 找到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的其他武器 方法19 搜索前需要做的事【打磨关键词】 方法20 在不同层级的知识间自由穿梭【提喻查找法】 方法21 攀上巨人的肩膀【寻找相关文献】 方法22 调查研究的航海日志【调查日志】

第9章 打开通向知识的大门 无知小子和老者的对话9 经典作品并不是写给我们看的 方法23 第一类参考工具书【百科全书】——博识的可能性 方法24 第二类参考工具书【文献目录】——调查达人的赠礼 方法25 第三类参考工具书【教科书】——入门书、百科全书、文献目录三位一体,自学者的好伙伴 方法26 遇见自己想读的书【书籍探索】 方法27 赶赴知识的最前线【查找期刊论文】 专栏 知识的生命周期

第10章 整理收集到的资料 无知小子和老者的对话10 成为速度最快的门外汉 方法28 让多部文献一览无余【目录矩阵表】 方法29 把握文献之间的联系【引用矩阵表】 方法30 贯通式地阅读文献群【要素矩阵表】

第11章 对信息进行筛选 无知小子和老者的对话11 不要被那些“荒谬的知识”所迷惑 方法31 找出谣言的矛盾【时间层级矩阵表】 方法32 让荒唐的主张暴露无遗【四格表】 方法33 找出主张的根据【图尔敏模型】 第3篇 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关于学习方法的学习

第12章 阅读 无知小子和老者的对话12 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反复阅读 速读·方法34 不知不觉中就会用到的最快的读书方式【转读(Flipping)】 速读·方法35 只读必要的部分【跳读(Skimming)】 速读·方法36 同文献对话【问读(Q&A Reading)】 速读·方法37 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限时阅读(Timed Reading)】 平读·方法38 阅读方法的寂静革命【默读(Silent Reading)】 平读·方法39 用最古老的阅读方法将知识刻入身体【朗读(Reading Aloud)】 平读·方法40 用手指来指引读书的方向【指读(Pointing Reading)】 精读·方法41 让读书与思考接轨【刻读(Marked Reading)】 精读·方法42 引领我们走向精读的“辅助轮”【段落归纳(Paragraph Summarizing)】 精读·方法43 调动认知资源来跨越难关【抄写(Scribing)】 精读·方法44 运用所有的阅读方法来攀上精读的顶点【注释(Annotating)】 精读·方法45 用译读来做思考训练【铃木式六分笔记】 精读·方法46 战胜逆境的摘要注释法【列宁笔记】

第13章 记忆 无知小子和老者的对话13 记忆的管理比记忆术更重要 方法47 通过记忆法的搭配来强化元记忆【记忆法组合术】 方法48 治疗记忆障碍时会用到的文章记忆法【PQRST法】 方法49 学习前后的准备和巩固【预习地图&复习地图】 方法50 源自古希腊的想象记忆法【记忆术(mnemonics)】 方法51 使用模块化复习的记忆管理法【35分钟模块法】

第14章 如何突破“不懂”的难关 无知小子和老者的对话14 和“不懂”一起踏上旅途 方法52 把思考的过程说出来【出声思考(Think Aloud)】 方法53 即使遇到读不懂的内容也不再迷茫【“不懂”路线图】 方法54 把做过的题利用起来【不同的解法】

第15章 创造自己的自学方法 无知小子和老者的对话15 以一名自学者的身份踏上人生的旅途 方法55 把自己当作一种学习资源【元笔记】

第4篇 为自学打下基础

任何学习中都会用到的基础能力

自学语文的几大要点 1 认识到自己阅读能力的不足 2 积累关联性比较强的词和概念 3 逻辑的本质是对话 4 善意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 一名自学者的记录 语文

自学英语(外语)的几大要点 1 卡托·罗姆勃的等式 2 不会半途而废的刷墙式学习法 3 使用儿童辞典和百科全书作为外语教材 4 在会话和闲聊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一名自学者的记录 英语

自学数学的几大要点 1 世界上不存在数学的母语者 2 停止想象,开始动手 3 迟到的理解 4 数学书都是从“结尾”开始写起 5 掌握证明过程的读写能力(literacy) 一名自学者的记录 数学

后记

自学烦恼索引